日月峡资讯
森林养生日月峡
城市现代化如何善待“湿地精灵”
日月峡资讯专业号 | 2025-7-17

城市现代化如何善待“湿地精灵”

——湖北武汉鸟类保护的“两山”实践

在武汉府河湿地的晨光中,青头潜鸭等“湿地精灵”悠然浮游于粼粼水波之上,宛如一幅水墨丹青。它们时而潜水觅食,时而结群游弋,在丰茂的水草间勾勒出一幅灵动的生态画卷,见证着这片湿地的生生不息。

作为湿地生态健康的“晴雨表”,青头潜鸭全球数量曾一度锐减至千余只,其生存危机折射出湿地退化的严峻现实。

在因水而兴的武汉,一场以保护这一极危物种为核心的生态实践正在展开:武汉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入城市发展脉络,以青头潜鸭保护为突破口,探索出政府主导、科技赋能、全民参与的湿地保护新路径。

这场实践不仅让濒危物种重获生机,更书写了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赢的中国故事,提供了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善待“湿地精灵”的武汉样板,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鲜活注脚。

水城之困

受损的湿地与沉默的候鸟

武汉,长江与汉江在此交汇,166个湖泊星罗棋布,165条河流奔流不息,湿地面积占全市面积的近1/4。历史上,这里曾是青头潜鸭南迁的重要驿站。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湿地受损、栖息地碎片化,青头潜鸭等珍稀水鸟的生存面临严峻挑战。

2014年,志愿者卢群在府河湿地祁家湾渔场首次发现并拍摄到青头潜鸭筑巢繁殖。2015年,世界水禽与湿地基金会物种保护项目负责人理查德·赫伦来武汉调查后确认,这是青头潜鸭在全球最南端的繁殖地。从2017年起,武汉市将这片区域列为鸟类重点监测区域,对青头潜鸭种群数量持续进行监测。2019年11月,在此越冬的青头潜鸭多达306只。

然而,好景不长。2020年,虾价下跌,鱼价上涨,鱼塘承包户纷纷将虾塘改建成鱼塘。“浅水养虾,深水养鱼。”灌满水的鱼塘导致水草消失,失去庇护、觅食困难的青头潜鸭陆续飞走。2021年,这里仅观测到一处繁殖巢。“再这样下去,武汉可能永远失去这群‘湿地精灵’。”武汉市湿地保护中心副主任李鹏忧心忡忡。

携手科研

摸清青头潜鸭“底细”

面对危机,武汉选择以青头潜鸭为旗舰物种,开启了一场湿地生态保卫战。2019年,市湿地保护中心携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市观鸟协会,启动青头潜鸭物种专项保护,首次系统调查青头潜鸭的栖息需求。

为摸清青头潜鸭的“生活密码”,科研团队开启了一场跨学科攻坚。

2021—2022年,市观鸟协会会长颜军、秘书长明亮,扛着红外相机,穿着笨重的水裤,在虾塘边蹲守数月,只为采集青头潜鸭的新鲜粪便。夏季,粪便极易变质,他们必须在鸟儿上岸后第一时间赶到。有时为了一小坨粪便,他们需跋涉数公里泥泞水路,甚至损失了5台被水淹的红外相机。最终,60多份样本被送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实验室,揭开了青头潜鸭的食性秘密——它们是杂食性动物,以螺、虾、水生昆虫和菹草为食,是湿地食物链的关键一环。同时,通过栖息生境潜在食源物和粪便测序、羽毛碳氮同位素分析,科研人员绘制出青头潜鸭的食源图谱。

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徐永荣团队对青头潜鸭的栖息生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摸清了植被种类及构成。他们发现青头潜鸭夏天喜欢躲在荷叶丛中,筑巢常用植物材料为茭白、狭叶香蒲和荆三棱,植被和水面的比例通常为1∶1。

这些科研成果,成为后续生境修复的“导航图”。武汉人意识到,保护青头潜鸭,不仅是拯救一只鸟,更是修复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系统治理

打造青头潜鸭的“理想家园”

2021年,湖北省林业局批复《青头潜鸭繁殖生境研究与救护实施方案》,通过中央林业改革发展资金支持项目落地。武汉市在祁家湾渔场划出433亩鱼塘,投入150万元打造首个青头潜鸭生境恢复示范点。

在建设示范点时,市湿地保护中心以前期的科研成果为“导航”,为青头潜鸭量身打造“最舒适”的新家。在新修的堤埂和生态小岛周边浅水区,按照合适的比例种植茭白、狭叶香蒲和荆三棱;在外围深水道种植荷花,并在合适水位区域种植菹草和黑藻;植被和水面按1:1的“黄金比例”设定。

考虑到青头潜鸭有繁殖巢被淹,就会弃巢的习性,工作人员特意将生态小岛做成缓坡,由它们自由选择筑巢高度。

示范点还安装了3个可以识别鸟类的高清监测探头,与武汉智慧湿地系统联网,并聘请了专职巡护员进行日常巡护。

2023年6月,示范区竣工仅半月,20余只青头潜鸭率先“回家”。截至目前,该区域青头潜鸭种群数量达246只,连带吸引31种、近7000只水鸟在此安家。“这里不仅为青头潜鸭改善了居住环境,更是伞护种理念的生动体现。”李鹏感慨道。

科技赋能

智慧守护绿水青山

在武汉湿地保护中心智慧湿地大屏幕上,府河湿地实时画面清晰可见:青头潜鸭和它的朋友们在水面嬉戏、追逐,并自动反馈鸟类识别准确度……这是全球领先的市域范围“智慧湿地”管理平台,集成了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分析等信息技术,覆盖全市13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和3处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布设前端物联感知设备200余台,实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监测区域面积约69万亩。

鸟类和其他动物,只要进入监控区,就能第一时间发现并向平台推送短视频,由平台进行记录、统计。除了“看图识鸟”“听声辨鸟”外,系统还能实现威胁预警、遥感影像比对、巡护管理调度、无人机监控管理、保护修复项目管理和公众互动等功能。2022年,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这一创新系统获得国际赞誉。

科技力量不仅停留在监测层面,更深度参与生态修复。青头潜鸭繁殖的最大障碍是梅雨季节水位上涨淹毁鸟巢。为此,科研人员琢磨出人工巢台这一护巢工具。

2024年,人工巢台在豹澥湖青头潜鸭栖息地的一座虾塘试用获得成功。28个人工巢台有11个被青头潜鸭相中,筑了12个巢,成功繁殖出一批青头潜鸭。这是国内首次采用人工巢台辅助青头潜鸭繁殖成功。今年春天,人工巢台在豹澥湖、祁家湾两处青头潜鸭栖息地推广应用,搭建浮巢110个。

全民共建

谱写湿地保护新篇章

守护青头潜鸭的家园,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科学规划,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参与。在武汉青头潜鸭保护过程中,以武汉观鸟会为代表的社会公益组织,以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所为代表的科研院校,以电力工作人员卢群为代表的市民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携手,共同书写了保护这一美丽而珍稀水鸟的温暖故事。

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等公益组织自发组建湿地巡护队,累计巡护里程近3万公里。虾塘老板朱祥能受到感召,主动担当起青头潜鸭的“贴身保镖”。他说,“以前只觉得它们是野鸭,现在明白,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的饭碗”。

颜军、明亮持续10年开展青头潜鸭种群监测,在科研实验中勇担“铲屎官”的重任,近3年成功守护41个繁殖巢141只青头潜鸭出雏。

武汉创新构建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保护机制成效显著:30余家NGO(非政府组织)机构、20万志愿者投身湿地保护;全市建成14处宣教场馆和69个科普基地;通过爱鸟周、世界湿地日等主题活动,持续提升公众生态意识。2024年,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OP16大会上,武汉青头潜鸭保护案例从全国90个案例中脱颖而出,成为12个“中国潜力OECMs典型案例”之一,作为中国湿地保护创新实践获得国际认可。

随着青头潜鸭保护工作的推进,这种“鸟中大熊猫”已成为武汉的明星鸟类和生态名片。同时,保护工作促进了生态旅游发展,带动了周边社区经济转型,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这种将物种保护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的模式,也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保护提供了有益借鉴。

从“铲屎官”的执着到“智慧之眼”的守护,从433亩鱼塘改“鸭塘”到69万亩“湿地之眼”,武汉探索为世界提供了一份湿地保护的“中国方案”。如今,乘汉孝城际列车经过祁家湾,人们总能看到众多水鸟在碧水间游弋、在天空中翱翔——它们的翅膀下,是一座城市的生态觉醒,更是一个国家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定承诺。(刘爱 李鹏 袁仁军 杨光明)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