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任剑阁县委书记的3年零4个月期间,全县库存古树名木12510株。其中,翠云廊7803株,本次交接经核查清点,古树名木数量未减少、长势良好……”在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交树交印”广场上,旺苍县委书记、剑阁县委原书记杨祖斌说道。新任干部肃立承接,林海涛声,仿佛历史的回响与现代的承诺交织共鸣。
2023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元市剑阁县考察翠云廊,沿古道步行察看千年古柏长势,详细询问历史上植柏护柏情况。他指出,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够延续得这么久、保护得这么好,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袭至今、相习成风,更得益于当地百姓世代共同守护。临行前,他嘱咐当地负责同志,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两年过去了,这片延续千年的古柏群,如何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焕发新生?我们重访翠云廊,探寻这里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古制新生:从“交树交印”到七级责任链
“点树交印,乃朝廷法度……”在翠云廊的千年古柏下,“点树交印”古制巡演每天上演。身着官服的演员在古柏间穿行、清点、交接印信,吸引游客纷纷驻足。
“交树交印”制度起源于明正德年间,剑州州官在交接任时,相互清点古柏数量,把古柏的保护情况作为一项政绩来考核。此后,清乾隆时期,每棵古柏悬挂带有“官”字的木牌;光绪初年,对每株古柏都进行了编号……
传承古制、建立新规,近年来,剑阁县把“交树交印”制度传承发展作为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实践,将离任交接制度与落实林长制有机结合,延伸责任层级,从过去的县长离任交接扩大到县委书记县长、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村(社区)书记主任、村民小组长、林业局局长、乡镇林业站长、护林员等7个层级。同时,制定了《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离任交接“交树交印”制度》《古柏保护离任交接管理规程》,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古柏保护责任体系。2012年以来,剑阁县已完成县长离任交接3次,乡(镇)长离任交接20余次。
“交树交印”制度的评价标准也在实践中不断升级。从过去“走马点树”的单一数量统计,拓展完善为古树分布、生长状况、管护成效等5个方面、16项评价指标,内容更加全面和精准。同时,更加注重保护质量的综合评定、过程监督和问责问效。
传承“官民相禁剪伐”治理智慧,剑阁县统筹护林员、乡镇行政执法干部、古柏保护中心、森林公安(公安)等监管执法力量,建立司法联动、区域同管、县乡共治保护机制,严厉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行为。
从“交数”到“交责”的嬗变,是“两山”理念的制度化实践。七级责任链如根系般深扎基层,让每棵古柏享有“终身守护”。这不仅是职务交接,更是生态政绩观的革新——领导干部离任时,交出的不仅是经济报表,更是绿色家底清单。当“官民相禁剪伐”的古训升华为法治化、全域化的治理体系,剑阁县用行动诠释:绿水青山的守护,需要刚性制度护航,更需要代际责任的传递。
科技守护:古柏的“智慧铠甲”
2023年7月25日下午,新华社记者的镜头,定格了这样一个瞬间——习近平总书记停下脚步,驻足凝望千年古柏;青石古道历尽沧桑,夹道古柏林立成廊。总书记所凝望的,正是这株2300岁的“剑阁柏”。它远看似松、近看是柏,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松柏长青树”。
“为古柏‘搞体检’‘套马甲’‘做微创’‘穿靴子’,科技含量高着呢!”剑阁县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道。如今,剑阁柏浑身上下都是高科技——通过弹性波检测技术进行的“无创体检”,可以像做B超一样探测大树内部是否空腐;碳纤维材质的“马甲”坚固柔韧,与周边树木进行弹性连接,以加固树干;根部支护、扩展营养面积、土壤综合改良、深层透气补水等技术,则给大树穿上了“靴子”。这套“防护甲”穿戴下来,这株2000多岁的古树正焕发出新的青春。
“这株状元柏已经1700岁了!”“随便扫一个码都是千年古树!”游客用手机扫一扫古柏的“身份证”二维码,即可获取这株古树的植物信息、古木属性及位置,内容可谓详细。据介绍,2024年以来,剑阁县投入240万元构建“智慧树”综合管理平台,集森林火灾监测、病虫害监测、生态环境监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气象监测、古柏个体生命体征监测与日常养护管理等功能于一体,实现科学管护。
此外,剑阁县建设翠云廊古柏博览馆,运用三维立体仿生技术和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智慧游览和智能保护体系集成,实现线上智能监测预报、线上全域巡护管理、远程监护诊疗等,织密古柏保护立体防护网。
碳纤维“马甲”与云端数据的交融,是“两山”理念的科技注脚。科技为古柏撑起了一片超越时空的“数字苍穹”,这是现代科技对自然的深情凝视,更是人类对生态脆弱性的理性回应。这印证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核心逻辑——科技是生态价值的放大器。唯有以创新之力突破保护边界,方能让自然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绿韵生金:古道上的文旅新篇
2025年春节,寒风挡不住如潮人流。“我在蜀道过大年”主题活动火热上演:国潮舞狮翻腾,川剧青衣婉转;直升机载客俯瞰苍翠林海,VR体验项目让游客穿梭千年蜀道风云。
“太震撼了!走在古道上摸着千年古柏,仿佛触摸到了历史。”一位来自山东的游客兴奋地说。据统计,2025年春节,翠云廊景区接待游客47656人次,门票收入129.5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3.87%、29.88%。古柏生态价值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柳沟镇小学举办春日研学,孩子们徒步古蜀道,听讲解员讲述三国故事与护柏传统。“我要当小卫士,保护家乡的古柏!”四年级小学生的稚语,道出文化传承的希望。
生态是基底,文化是灵魂。剑阁深入挖掘翠云廊历史文化,将古柏种植史、保护制度与传奇故事,同蜀道文化、三国文化串联成珠。以翠云廊为依托拍摄的《穿行翠云廊》《天下雄关》等纪录片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举办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节、国际媒体人广元大蜀道采风行等大型活动,向世界讲述大蜀道故事;开发翠云廊大柏树湾、石洞沟、拦马墙等精品路段研学项目,让学生在沉浸体验中感悟生态与文化交融的魅力。
多样化文旅活动与沉浸式研学课堂的交织,是“两山”转化的密码。翠云廊的文旅实践,生动诠释了生态产品的多维价值——古柏既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生态教育的课堂,更是绿色产业的引擎。剑阁以“古树 ”模式打通“两山”转化通道:“绿水青山”要成为“金山银山”,需以文化铸魂、以创新赋能。当生态保护与百姓福祉同频共振,翠云廊的苍翠便不仅是历史的馈赠,更昭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曙光。(刘斯文 余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