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上的“生命鸟巢”助力高原鸟类保护
新华社西宁6月30日电 题:青藏高原上的“生命鸟巢”助力高原鸟类保护
位于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是全球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在这里生活着大鵟、猎隼和金雕等大型鸟类。近年来,电力部门在电网铁塔上安装人工鸟巢,有效解决鸟类在电力设备上停歇、筑巢引发电击等问题。这项由国家电网在青海发起的公益项目,目前正在我国其他地区推广。从怕鸟、赶鸟,到爱鸟、护鸟,电网铁塔上的“生命鸟巢”正成为青藏高原上“人鸟和谐相处”的新风景。
择高而居引发“人鸟冲突”
青海省三江源腹地,平均海拔4500米的苍茫天际下,输电铁塔银线飞渡,猛禽盘旋翱翔。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活着约300种鸟类,包括金雕、猎隼、大鵟等20多种猛禽。
这些鸟类喜欢择高而居,选择制高点筑巢繁衍,高达数十米的输电铁塔就成了鸟类栖息筑巢的理想之处。过去,由于鸟类常衔着铁丝、细绳等材料在输电铁塔上筑巢,容易诱发电击导致鸟类死伤、电路跳闸等。
电网建设与鸟类栖息的冲突,曾一度成为行业难题。传统的解决方式是在铁塔中设置防鸟刺、倾斜横杆,阻止鸟类停留和筑巢。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超高压公司电力天路运维班原班长王辉介绍,他们试过安装防鸟和驱鸟的装置,比如旋转风车(爆鸣式驱鸟器)、防鸟刺、反光镜等,防止鸟类停留。但时间一长,鸟类适应设备后便不再害怕,效果并不好。“我们也尝试过迁移鸟巢,但三江源地区海拔高、树木少,能给猛禽筑巢位置不多,再怎么赶和防,效果都不好”。
筑造“生命鸟巢”科学引鸟
此前,在青海三江源地区因鸟类导致的停电事故频发,电网工作人员需翻雪山、跨草原,穿越数百公里,运维成本高昂。“不如在铁塔不影响输电安全的位置,给鸟搭个窝吧?”经过一番商量,王辉和同事商量出两全其美的办法——帮鸟筑巢。在竹筐里铺上稻草,安装在铁塔顶部,避开带电设备,第一批简易的人工鸟巢投入使用。
“刚开始效果不错,陆续有老鹰等大型鸟类来安家。”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超高压公司电力天路运维班工人任亮介绍,但青海经常有大风沙,竹筐里的稻草常被刮飞,竹筐也很快风化破损。
经过不断尝试和验证,电网运维工人们将鸟巢从竹筐替换成藤条,巢内稻草换成棕垫并用铁附件固定。“升级版的鸟巢,不仅安全牢固,条件也更舒适,更适合幼鸟孵化。”任亮说。
为了吸引更多鸟类筑巢,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与行业专家沟通,根据各种猛禽的体长等特点,最终设计直径约100厘米、深约40厘米的圆形碗状鸟巢。
今年,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对已有5053个鸟巢点位开展优化工作,对无鸟类活动地区的“生命鸟巢”包括长期未入住的鸟巢向鸟类聚集地进行搬迁,进一步提升现有“生命鸟巢”利用率。
爱心“精装房”见证人鸟和谐共生
截至目前,国网青海电力已累计安装5000多个“生命鸟巢”,成功引鸟筑巢2600余窝。自2016年在三江源地区实施以来,“生命鸟巢”项目既为鸟儿提供安全的“精装房”,也确保电网安全运行。
“我们还在玉树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装了12个摄像头,在嘉塘草原地区安装了4个摄像头,可拍摄鸟类在‘生命鸟巢’中筑巢、繁殖、喂食幼鸟等过程。”国网玉树供电公司电力运维人员才仁文措说,如今,通过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可以实时在线监测、采集、分析鸟类活动的相关数据。
近年来,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公益组织进行跨鸟类学、电力系统的合作研究,对“生命鸟巢”项目开展动态评估,助力电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草原上鼠兔啃食牧草、翻土打洞,容易让草原退化和沙化。各类猛禽作为鼠兔等草原啮齿类动物的天敌,可以防止鼠害发生,保护高原草甸。”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会长王舰艇介绍,人工鸟巢吸引捕食鼠兔等动物的猛禽安家,有助于补齐三江源生态链的薄弱环节。
“生命鸟巢”成为有效保护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典型案例,在总结项目经验的基础上,如今“生命鸟巢”项目已推广至内蒙古、四川、甘肃、宁夏、新疆、西藏等地区。(记者解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