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弥漫,黄河口在微光中显露轮廓。一只东方白鹳如白色精灵般优雅掠过水面,留下串串涟漪。
这里是黄河的入海口。黄河水裹挟泥沙奔涌入海,碰撞出独特的河海交汇景观,年复一年,最终在渤海之滨造就了神奇壮美的黄河三角洲,也沉淀出大片的湿地。
这片湿地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暖温带最完整、最典型、最年轻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也是国际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它如同大地的肾脏,默默净化水源,涵养水土,维系着渤海沿岸生态安全,也孕育着丰饶的生命奇迹。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要抓紧谋划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科学论证、扎实推进。”4年后的今天,在“两山”理念的引领下,山东省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全力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这片“候鸟天堂”的生态密码也正被层层揭晓。
湿地重生:系统修复破解生态困局
历史上,由于黄河来水量持续减少,黄河与湿地、滩涂的水文连通性降低,淡水补给减少,加上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严重,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生态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打通水系成为修复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的关键。如今,黄河口致力于探索系统性修复新模式,推进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今年7月13日,黄河口一号闸取水工程闸门缓缓关闭,标志着2025年度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工作圆满完成。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2年,总面积达1530平方公里。据保护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自2003年就开始利用调水调沙向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补水。在黄河水的持续滋养下,保护区退化的湿地得到有效修复,淡水湿地面积稳步增长。
“保护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离不开水。”黄河三角洲保护区管理委员会高级工程师赵亚杰一边说,一边指向监测中心大厅大屏幕上展示的科学补水监测平台界面。屏幕上清晰显示着水位监测点30个、流量监测点10个、雨量监测点11个等实时信息。“通过这个监测站点系统,我们能第一时间了解保护区是否缺水,是否需要进行生态补水。”赵亚杰介绍。通过不断创新湿地水文连通系统修复,以水系连通为核心,恢复黄河与湿地、海洋的交流,目前已疏通水系241公里,修筑、恢复生态堤坝41.6公里,近3年生态补水5.3亿立方米。
湿地深处,另一场无声的生态战役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盐地碱蓬是耐盐先锋植物,可以固着地表盐分,对盐碱土壤有积极的改良作用。但入侵物种互花米草的出现却一再挤占盐地碱蓬的生存空间,也如绿色瘟疫般吞噬着保护区内的其他原生植被。针对这一问题,科研团队创新应用“刈割 翻耕 围淹”的互花米草治理技术,治理互花米草后及时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等原生植物,一体化推进恢复海岸带湿地原生态,目前已累计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恢复盐地碱蓬5.2万亩。
和谐共荣: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深入保护区腹地,成片新生芦苇在风中起伏,形成绿色的波浪,发出“沙沙”声响,同行的科研监测员正熟练地操作着设备记录。因地制宜的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提升了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起了黄河三角洲生态安全屏障,也构建了湿地水文连通、鱼鸟和谐的湿地生物多样性格局。随着物种的多样性提升,和谐共荣的生态画卷也徐徐展开。
黄河口的生物多样性,远超飞鸟的范畴。目前,记录有野生脊椎动物613种、无脊椎动物115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5种;野生维管束植物244种、浮游植物167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黄河口湿地,堪称一座活的自然基因库。近年来,黄河口自然保护区始终遵循原真性保护湿地原始生境,持续实施野大豆等原生植被封育保护,通过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境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也提高了自然保护区的物种丰富度。保护区内封育野大豆7.46万亩、陆海全梯度植物6万亩、原生植物保育2万亩,年均增殖放流鱼苗5000公斤以上,成功孵化朱鹮幼鸟60只。“以前很多地方是光秃秃的盐碱滩,或是被单一的柽柳林覆盖,看着绿,实则生态结构很单一。”监测员说,“后来通过微地形改造,引来了淡水,种上了盐地碱蓬。你看,水鸟、鸣禽都回来了,生物多样性明显丰富。”他指着远处一群正在浅水中觅食的勺嘴鹬,“这种对栖息地要求很高的鸟,现在成了常客。”
候鸟天堂:科技赋能鸟类保护
黄河口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鸟类是这里最动人的生态代言者。每年有数百万只候鸟在此停歇、越冬或繁殖,其中不乏全球极度濒危的物种。2024年7月,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大屏幕上鸟儿的“一举一动”清晰可见。为了实时掌握每片湿地鸟类活动的情况,东营市全面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体系,综合运用卫星遥感、大型无人机、无人值守监控云台、视频监控等手段,全面融合AI技术赋能防火监测、人为活动监管、鸟类智能识别、游客安全告警等,形成了“监测预警、分析研判、联动指挥”的闭环管理模式。同时,通过AI识别、无人机监测、卫星遥测等技术,定期开展鸟类常规监测和专项调查,掌握东方白鹳、丹顶鹤、黑嘴鸥等关键物种分布动态和迁徙规律。
“这是保护区特意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建的人工巢。”保护区工作人员指着架设在水泥杆顶端的鸟巢介绍,类似的鸟巢在保护区内随处可见。为了给鸟儿一个安稳的“家”,东营市重点实施黑嘴鸥、东方白鹳、鹤类等物种栖息地保护,在保护区架起人工巢、建起繁殖岛。
人与鸟的温情故事也在这里上演。在保护区边缘的渔村,一对东方白鹳连续多年在高高的电线塔上筑巢。当地村民对此习以为常:“开始怕它们触电,后来电力部门专门给塔加了防护平台。现在,它们每年都准时回来,像邻居一样。”有的村民还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拍摄的这对“邻居”的照片,记录着它们从求偶、孵卵到幼鸟初飞的成长历程。
黄河口国家公园横跨东亚-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两条鸟类迁徙路线,是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丹顶鹤重要越冬地、卷羽鹈鹕东部种群最大的迁徙停歇地,在全球候鸟保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绿韵生金:探索“两山”转化新途径
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如何平衡?黄河口国家公园的创建提供了创新思路。黄河口国家公园候选区积极落实分区管控要求,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对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进行差别化管控。同时,通过规划建设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垦利省级农高区等特色入口社区,实施盐碱地农业科研基地、黄河口滨海旅游特色小镇等项目,积极引导发展绿色产业。
此外,生态旅游同样成为联结保护与惠民的新纽带。东营积极打造“黄河口”品牌,通过打造“黄河口国家公园”“黄河口生态研学”“黄河口国际观鸟”三大品牌,2024年累计接待生态研学4万余人次,接待入区游客100余万人次。成功举办两届黄河口国际观鸟季活动,借助鸟浪奇观火爆出圈的全国生态旅游热点,大幅提升了黄河口国家公园候选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让黄河口的好生态进一步转化为游客的好体验。
在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设计精巧的栈道蜿蜒深入芦苇荡,观鸟屋散布其间,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当地旅游部门负责人说:“我们严格限制每日游客量,讲解的核心就是生态保护。游客看到壮观的鸟群,理解了保护的重要性,消费方面也更愿意支持本地绿色产品。”黄河口生态旅游直接带动周边餐饮、民宿、农产品销售等收入显著增长,也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
夕阳熔金,黄河奔流入海。这片滩涂如今被蓬勃的翅影覆盖,每一只安心落脚的候鸟,翅膀上都承载着一份生态的答卷。这份答卷,写就于生态保护工作者们风雨无阻的巡护脚步中,刻印在东方白鹳自主选择的“新居”坐标上,更蕴藏在盐碱滩涂重焕生机的每一丛芦苇之下。黄河口的故事远未终结,黄河口国家公园的创建与保护实践,正持续书写着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新篇章。(宋宝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