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我们迎来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回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喜看生态深刻变化,更加坚定生态信心与绿色行动。
伴随生态文明的强劲号角,神州大地上绿色行动蓬勃兴起,绿色发展全面提速,绿色版图持续扩展,美丽中国建设蹄疾步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景象。
科学理念引领:
生态文明行稳致远
思想的光芒,照亮新时代生态文明前行道路。理念的伟力,引领全社会生态实践步伐行稳致远。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引发生态文明的深邃思考与实践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许多新观念新论断: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坚持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更加注重提质兴业利民,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两山”理念的内涵和要求,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引领我们阔步走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20年来,余村通过关停矿山、复绿整治、发展乡村 旅游,将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完美结合,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新华社记者 毛竹摄
顶层设计日渐明晰,美丽中国蓝图加速描绘。
党的十九大将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两步走”的目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立为重大战略任务。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作出部署。
我们党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将“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这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锚定了目标与方向,确定了措施与要求。
实践探索脚踏实地。从余村到安吉,到浙江,继而到全国,践行“两山”理念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态实践定力与绿色发展智慧: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打响“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加快构建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全面推行林长制……全国各地积极探索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模式,用绿美生态织就美丽壮锦,书写出一个个“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生动故事。
绿色生态巨变:
今日中国最深刻印记
国家林草局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湿地保护率达到55%,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18%,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亿亩。
通过持续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我国成为全球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贡献了约25%的全球新增绿化面积,我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森林蓄积量超过200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超过50%;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提前实现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这份亮眼的生态成绩单,展现了中国在生态领域的务实行动和责任担当,也成为中国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这一重大转变的有力例证。
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的国家重大战略。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发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两年来,“三北”工程区坚持“三绿”并举、“四库”联动,提质、兴业、利民协同推进,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广袤的三北大地演绎沙海鏖战、绿进沙退的生态传奇。2024年11月28日,新疆境内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林草带合龙;2025年6月30日,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锁边林草带合龙;2025年7月6日,内蒙古境内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合龙,构筑起抵御风沙的生态屏障。
国家公园建设是“国之大者”。自2021年10月首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以来,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成为闪耀的生态地标,一大批国家公园候选区、创建区聚力生态修复和自然保护,区域内旗舰物种种群数量稳步攀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不断提升。为亚洲象北移南归护行,为候鸟迁徙护飞,为东北虎豹跨境保护开绿色通道,为国宝大熊猫栖息连生态廊道……自然保护精准施策,一系列针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违法行为的专项打击行动持续开展,取得明显成效。
各地逐绿向新,以绿谋兴。福建面对“森林覆盖率第一了,树还要怎么种?”的提问,出台首份省级国土绿化综合性规划,既要“绿起来”,又要“美起来”,更要“强起来”。林业、财政、交通运输、水利、住建等多部门握指成拳,编织起覆盖山水田路的绿色网络,国土绿化提到更高水平、迈向更高品质。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卓越成就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局局长瓦莱丽·希基表示,中国治沙案例让世界看到了未来的图景,以及实现这一图景的路径。孟加拉国沙贾拉尔科技大学教授乔杜里表示,中国生态治理模式的成功实施,为世界恢复退化栖息地、提升气候韧性贡献了宝贵经验。
绿富同兴发力:
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林草产业已成为连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坚实桥梁。
在“十三五”收官之际,国家林草局充分发挥林草行业优势,在一个战场同时打好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两场战役,助力2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此时,我国已形成经济林、木竹材加工、生态旅游3个年产值超万亿元的支柱产业,林下经济作物面积近6亿亩,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7.55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1600亿美元。
进入“十四五”,《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擘画新蓝图,锚定12个重点领域,目标直指2025年全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达9万亿元,年进出口贸易额1950亿美元,筑牢国家生态、木材、粮油、能源安全屏障。
截至2024年,我国林草产业总产值已超过“十四五”预期:总产值达10.17万亿元,同比增长9.6%,已形成木竹加工、森林食品、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4个年产值超万亿元的支柱产业,成为全球主要林产品的最大贸易、生产和消费国。全国木材产量1.37亿立方米,较2023年增长8%;经济林种植面积7亿亩,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6亿多亩;各类森林食物年产量超2亿吨,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全国生态旅游游客量达27.61亿人次,同比增长9.11%。绿水青山释放出澎湃的经济动能。
重庆市是全国8个石漠化严重地区之一,36个区县不同程度存在土地石漠化问题。“十四五”以来,重庆市因地制宜在石漠化地区探索林药、林果、林油等多种造林模式,培育林业特色产业基地,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兴林富民焕发新生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发展九叶青花椒、杉木用材林20万亩,打造了叠石花谷石漠化科普基地;南川区利用治理成果建起九鼎山、山王坪生态公园;黔江区发展桑蚕产业9.3万亩,石漠化土地变身“增收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策勒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中心地带,是典型的干旱荒漠区,生态环境脆弱。策勒县探索实施多种“防沙治沙 ”模式,为沙漠添绿的同时实现产业致富。目前,全县人工种植红柳大芸面积4.37万亩,接种面积4.19万亩,稳产区平均亩产超过120公斤;种植石榴1.6万亩,年产量超过8000吨,深加工产业链蓬勃兴起。6月下旬,策勒县策勒乡首批特色林果上市,搭乘中欧班列走向国际市场,沙海边缘升腾起绿色希望。
改革红利释放: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通过持续深化改革,生态红利正源源不断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
浙江安吉余村,“两山”理念发源地。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余村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2024年,全村分红316万元,村民人均7.4万元。余村“矿坑涅槃”案例闪耀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
福建武平捷文村,全国林改策源地。捷文村深化集体林改盘活“绿色家底”,不断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62.6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7万元,分别比林改前增长了91倍和22倍。
截至2024年,全国集体林业带动4700多万农民就业,集体林地亩均产出达300元,较林改前增长3倍多。广西44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00多万人依托木材加工、营造林及林下经济增收,相关产业带动农民人均年增收超4000元,惠及林农超1200万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让各地的“冷资源”逐渐变成了“热资产”。
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利用本地冰雪气候优势,依托免渡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资源,开发冰雪运动、冬季试乘试驾赛车等,带动住宿、餐饮、农畜产品、林下经济发展。
伊春森工集团聚焦打造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国际森林冰雪运动目的地,“旅游 ”融合催热“四季红”。2024—2025年冰雪季,境外游客量激增382%。2024年,该集团在岗职工人均月工资达到5354元,较组建前增长85.71%。
大兴安岭漠河林业局深耕“神州北极·大美兴安”旅游品牌,冰雪观光、极地探险项目魅力彰显。2024年,该林业局接待游客1500余人次,旅游收入超193万元,职工人均年��入7万余元,同比增长22.7%。
哈尔滨借助2025年亚冬会的东风,冰雪经济更是强势崛起,2024年全市GDP达6016亿元。
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推共同富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推动发展绿色转型的时代使命,也为全球绿色转型贡献了中国智慧。
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两山”理念引发广泛共鸣。印度工商会联合会执行董事阿都尔·达拉果盛赞其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匈牙利国会副主席雅高布·伊什特万评价其“高瞻远瞩、十分先进”,在匈牙利也“深入人心”。国际金融论坛副主席、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认为,“中国在全世界绿色转型当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两山”理念,这一植根中国大地、指导生态实践的科学理念,正以其磅礴的思想伟力,深刻回答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之问,积极回应共建美丽世界的世界之问,引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壮阔航程。(吴兆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