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峡资讯
森林养生日月峡
福建武平:“三权分置”落地生根
日月峡资讯专业号 | 2025-7-17

“三权分置”落地生根

——福建省武平县以系统集成改革破题“山要怎么分”

梁野山的晨雾尚未散尽,福建省武平县捷文村老农李桂林早早坐在木屋前,用布细细擦拭那本泛白的绿色林权证,证书扉页的编号“0000001”已有些模糊。

2001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捷文村发端,走向全省、走向全国,以分山到户破题,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但随着时代变迁和改革不断深入,分山到户成果如何巩固、进城农民的山谁来守、分散林地怎样提升效益等新情况新问题接踵而至。

当“山要怎么分”的命题再次叩响“全国林改第一县”的大门,武平县以一场系统集成改革,在青翠群山中书写破局新篇。

困局:守着山林难享收益

万安镇小密村村民谢永福的抽屉里,林权证静静躺了16年。自举家迁居县城,名下106亩林地便成了烫手山芋:回去管护?两百里山路难行;转手他人?政策不明不敢轻动。林权流转的桎梏让他进退维谷,只能眼睁睁看荒草漫过腰际。

在武平县,超10%的进城林农与谢永福同陷“弃山可惜、守山无益”的僵局。而对于民营林场主,想整合林子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同样困难重重:流转林地门槛限制多,成本居高不下;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能超出本村民组织成员,社会资本不敢投、不愿投;林地承包受限,林权流转物权登记难,融资大门紧闭。分散的林权已成为提升林地资源配置效率、释放林业产业潜能亟待破解的关键问题。

此外,山林界限不清也是诸多矛盾的源头。由于武平县林权登记工作启动早、时间跨度大、地理环境复杂,加上不同时期技术标准不一致等因素,在林权登记工作深入开展过程中,逐步暴露出林权登记信息不全不准、权属交叉、地类重叠等历史遗留问题,不仅制约了管理效能,更是发展现代林业亟待突破的瓶颈。

破局:围绕“三权分置”系统集成改

2024年,武平县颁发了首张自留山“三权分置”林地经营权不动产权证,这是继2021年开展林权“三权分置”办证以来的又一林权登记工作的探索和尝试,标志着武平实现了林权全类型不动产登记。

武平县将自留山林地长期使用权分为使用权和经营权,赋予经营权流转和融资担保权能。同时,升级改造登记系统,在家庭承包到户林地、村集体统一经营林地的“三权分置”模块基础上增加了自留山的“三权分置”办证模块,编制了办事指南和办理流程图,全面完成林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地经营权、林地使用权的“三权分置”登记事项。

自留山林地经营权的流转,解决了自留山户无劳力管理或闲置等问题,提高林地使用效率,并为林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真正放活林地经营权,增强林业发展活力。

数字赋能则让产权管理更加高效便捷。2024年,全国首个林业智慧管理平台“e林通”在武平上线。该平台通过整合林业、自然资源、金融等资源,实现涉林资源、林权、碳权等管理数字化,构建起“天网 地网 人网”山林治理模式。

三维落界,卫星地图圈定范围、无人机精准勘验,309万亩山林坐标落图,误差降至米级。链上办证,林农提交申请,1天内电子证照直达手机,万千产权“云上安家”。智能护林,融合护林网格,护林巡护信息直通林长管理终端,林火隐患显著降低。

“e林通”平台让纸质产权证“数字孪生”,还可实现“林票”“碳票”等林业生物资产票证电子化管理,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成效:山林得绿林农得利

夕阳西下,种植户们挎着竹篮穿梭林间。捷文村村民谢春梅弯腰采下一朵灵芝,笑着说:“以前砍树卖钱心发慌,现在护林致富底气足。这满山都是宝贝,山林成了‘绿色银行’。”2024年,捷文村集体经济收入62.6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7万元。

目前,武平县共发放林权证22125本、林权类不动产登记证5234本,发证面积320.3万亩,形成“林地流转得租金、在村务工挣薪金、股份合作分股金、产业种植赚现金”的多元增收模式,村民致富路越走越宽。

随着一系列放活经营权的改革举措加快落地,广大林农参与国土绿化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目前,武平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9.7%,蓄积量超3000万立方米。同时,武平县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林业产业蓬勃发展。全县累计流转林权51.48万亩,培育林业新型经营主体310家,国有林场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合作经营林地面积超2312亩。

确权是根基,武平始终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让林农吃下“定心丸”,让资本有了“入场券”。数字是引擎,“e林通”织就智慧网络,为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技术范式。共享是根本,让改革成果惠及万千林农。

分山不是终点,而是让每一亩林地释放生态、经济、社会三重效益的起点。武平用20年接力探索、持续创新,奋力交出新时代“山要怎么分”优异答卷。(刘倩玮 胡雯菲)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