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部笋竹产业领域白皮书发布
近日,国际竹藤中心与福建省南平市人民政府联合编制的《武夷竹》《武夷笋》白皮书正式发布,为国内首部笋竹产业领域白皮书。两部白皮书系统梳理了武夷竹、武夷笋的资源禀赋、产品特性和产业发展路径,科学分析产业发展广阔前景,为南平市打造千亿竹产业集群、建设“以竹代塑”示范城市提供科学指引,为全国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南平方案”。
南平市是全国毛竹林核心产区和竹资源战略储备基地,拥有“南方林海”“中国笋竹之都”等国家级生态名片。武夷竹依托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的独特生境,形成了“壁厚、节长、径大、质优”等性状优势,其优良材性处于全国前列,竹质工程板材种类齐全、技术先进,日用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目前,南平市已建成全球领先的竹产业创新矩阵,创建了绿色产业创新平台、竹产业工业设计研究院、竹产业设计制造检测中心等一批公共创新平台,获评12个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拥有专利2517项,现有竹人造板规上企业77家、2024年产值达42.3亿元,竹质日用家居制品规上企业102家、2024年竹家具产能达1.3亿件左右。
武夷笋作为南平市另一张生态名片,以“肉质丰盈、口感爽脆、滋味鲜甜、色泽玉润”四大核心品质著称。白皮书指出,武夷笋营养组成均衡、色白肉厚,氨基酸组成齐全、质脆味鲜,活性成分丰富、功能多样。南平市年产鲜笋106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10%,已形成涵盖种植、加工、研发、流通的全产业链体系,拥有62家专业化生产企业,年加工转化能力达50.3万吨,其中水煮笋全球市场占有率稳定在30%以上、手剥笋产品占据国内市场份额超1/3。
国际竹藤中心高度重视白皮书编制工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工作专班,组建了两个编制工作组,化学所、材料所、资环所、绿色所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编制组通过实地调研、座谈走访、采样检测、意见征求及专题研讨会等形式,累计采集竹笋、竹材样品近1600份,针对40多项指标获得近万组测试数据,系统梳理了武夷竹、武夷笋的资源优势和产业潜力。
南平市将以白皮书发布为契机,加速构建“生态价值转化-文化IP塑造-产业集群培育”三位一体的产业生态体系。通过实施竹林碳汇交易、智慧竹林建设、全产业链提质工程等举措,推动竹产业向千亿级目标迈进。到2030年,南平市年固碳量将达500万吨。同时,南平市将持续深化“以竹代塑”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竹材料在建筑、家居、包装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开启竹业立体发展新纪元。
《武夷竹》《武夷笋》白皮书发布,标志着南平市在竹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未来,南平市将以“竹立方”发展理念为引领,纵向延伸“竹原料—新材料—终端产品”产业链,横向拓展“竹文旅 竹康养 竹电商”融合业态,推动竹产业成为绿色发展的新引擎,为全国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本。(果叮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