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绿化基金会正式发起“幸福家园”生态扶贫项目,旨在动员全社会力量,以“十元种下希望树”的小额捐款模式筹集善款,在中国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地区开展经济林种植,在改善当地恶劣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贫困家庭收入,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
18年来,“幸福家园”项目与时俱进,紧跟国家战略步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宁夏、甘肃、辽宁、广西、云南等多省份种植或养护沙棘、枸杞、石崖茶、古茶树等经济树种共2044万余株,绿化荒山16万亩,援助家庭3.8万户。
“幸福家园”项目备受社会关注,先后获评第十届“中华慈善奖”、2021“乡村振兴示范案例”、中国乡村振兴人才论坛优秀案例、第十一届母亲河“绿色项目奖”等。
项目落地 赋能生态扶贫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不见鸟,地上不长草。”宁夏是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部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风沙为患。
“以前都是荒地,荒凉贫瘠是家乡的代名词。在我小时候,风吹过来都能尝到咸咸的味道。”迫于恶劣的居住环境,中卫市海原县四营村村民张武也曾和村里其他长辈一样外出务工。
直到枸杞种植为他带来了新的生活选择。
自2015年起,“幸福家园”项目本着适地适树原则,在固原市原州区援助贫困家庭种植枸杞,随后项目扩展到中卫市海原县。
“枸杞种植当年就有收益,经过3年养护,收入大幅提升。当时在我们村,枸杞经营收入占到了人均收入的70%。”张武回忆。
取得初步成果后,“幸福家园”项目决定将枸杞作为重点资助推广树种,以当地合作社为依托,在多个地区广泛种植。截至2024年底,项目已辐射宁夏固原、中卫、吴忠三市六县,提供苗木约958.1万株,栽植枸杞41732亩,惠及6207户家庭。
“幸福家园”项目在立项之初就明确,不仅要关注产业、经济、生态等,还要同步推动人才、文化等软实力提升,为乡村发展注入精神血液。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全球公认的茶树起源中心地带,这里分布着许多百年树龄的古茶树。“幸福家园”项目针对古茶园土壤氮磷钾缺乏、植株长势弱等情况,对古茶园进行科学保护和有效管理,对贫弱茶树进行复壮,复壮率达95%。2022年,“幸福家园”项目在西双版纳种下首批1.5万株茶树,以延续优质的古茶树种质资源。
多年发展,“幸福家园”项目为种植农户成功搭建脱贫致富平台。如今,受益农户不仅成为枸杞、沙棘、茶树等种植养护能手,更在项目的扶持下逐渐将成果延伸到更多领域,展现了项目综合效益。
效益显现 助力乡村振兴
生态脆弱与生活贫困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二者往往如影随形。数据显示,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与贫困地区的重合度超过70%,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直接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绿化基金会发起“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项目,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西部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
“以前,这里什么都没有,一眼望去,全是荒地、黄沙,没有一点生活的样子。”何成兰说。十几年前,她作为生态移民从宁夏西海固地区搬迁至吴忠市红寺堡区龙源村,恶劣的自然环境几乎是她对过去生活的唯一记忆。直到2018年,她成了“幸福家园”项目的定点扶持对象。如今,村里枸杞种植面积越来越大,环境变好了,经济也越来越好,外出打工的人都渐渐回来了。
“幸福家园”项目第四期在宁夏总共栽植枸杞3.3万余亩、767.58万株,为当地农户带来丰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发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林草局的数据,乔木林和灌木林每亩每年分别吸收二氧化碳约5.1吨和0.5吨,项目地全区森林碳汇总量达到2300万吨。
在宁夏,大面积枸杞林发挥了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等重要生态功能。同样,项目早期在甘肃通渭县种植8.3万亩大果沙棘,极大改善当地植被条件,遏制水土流失,在气候调节和水土保持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西双版纳古茶树复壮、种植项目也提升了茶树林品质,促进生态条件加快改善。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当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形成合力,更深层的社会变革孕育而出——“幸福家园”项目为乡村带来了多元发展方向。
产业发展模式逐渐成熟。以宁夏枸杞种植为例,“幸福家园”项目利用平台优势,选取优质树苗扶持村民发展经济林,并进行技术培训和科学管理,大大提高了当地枸杞产业的产值,形成了“育苗-种植-加工-营销”全链条格局,经济效益持续提升。
“我们的枸杞不仅种得好、管护好,品质更是没的说!在项目扶持和帮助下,合作社选择出最适宜本地的良种优势株系的原生种源‘宁杞10号’。”讲起自己的事业,宁夏中宁县鸣沙基地项目合作社生产部长朱金武滔滔不绝。在中宁县核心产区,农户人均年收入的60%来自枸杞产业。
在宁夏,“幸福家园”项目带动的6207户家庭中,建档立卡户年均增收从2015年3200元提升至2024年1.8万元,其中枸杞产业贡献率超60%,部分核心产区农户通过“种植 务工 电商”模式,年收入突破10万元。
“幸福家园”项目还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孵化了一批会技术、能经营的合作社,为当地发展注入新活力。项目创造就业机会,吸引了大批年轻人返乡发展,为促进乡村振兴注入活力。项目在宁夏创造的3.2万个季节性岗位中,40%为妇女、老人及轻度残疾人,社会效益显著。
宁夏枸杞林里,技术员李师傅和王师傅戴着蓝牙耳机听农技课程,张武跟着电商培训班解锁“主播”新身份。云南茶园里,三期电子商务课程让种植户成为互联网销售能手。
绿色版图持续扩张,希望如嫩芽般在云南起伏的茶山上尽情舒展。“幸福家园”项目扶持古茶园开拓“古茶树复壮 生态养蜂”立体模式,为当地传统延续了新的价值。
项目创新引入“古茶园养蜂”立体生态产业模式,企业向农户捐赠标准化蜂桶,构建了“古茶园原生蜂蜜”的稳定产销链条。截至目前,古茶树保护复壮株数2320株,参与农户462人;2024年认领捐赠古茶树保护参与20人,共认领100株,每株1500元;邀约企业捐赠古茶园蜂桶30个,每个产蜂蜜约7公斤。
曾经荒寂的村庄,正被新生的希望点亮。2024年12月20日,“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项目凭借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卓越创新力和深远影响力,荣获CSR环球创新榜榜单“乡村振兴创新先锋项目”奖。
机制创新 探索成功模式
宁夏中宁县隆源裕民枸杞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更回既是技术员,也是劳务调度员。“合作社最初由我和靳川孝、刘耀强、高翠霞4人联合成立。成立之初,因资金不足、缺乏经验,种下的枸杞不结果,所有投入打了水漂。2019年,‘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项目为我们提供了5万棵优质枸杞苗,栽植200多亩。截至2024年,合作社种植和管护枸杞面积已扩大到5000亩,工作量大。为此,合作社专门组建了微信群,需要用工时群里一发消息就能得到回应。采摘季,每天需要五六百名工人。”在马更回的手机屏幕上,采摘、包装、运输等各种用工信息不时闪烁。
这正是“幸福家园”项目“五位一体”模式的生动写照。
“五位一体”生态扶贫公益模式独特地融合了“公益机构 捐资人 政府 农户 合作社”五大主体,巧妙地串联了政府政策导向、公益组织的使命、企业及爱心公众支持、农户的实践经验以及合作社的组织能力,形成了一股强大合力。
“幸福家园”项目负责人这样阐释机制创新:模式的每个板块都是助推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中国绿化基金会作为公益机构,是项目的“大脑”。基金会保障项目流程规范、进展透明,采用国际通用的项目管理方法论,制定了明确的操作指南和标准。同时,基金会注重项目公开透明度,定期在官网公开项目信息,并鼓励公众参与和监督项目实施情况。这种开放透明的做法不仅增强了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合作,也为项目成功奠定了基础。
捐资人是项目持续发展的源泉。项目构建了包括淘宝公益、支付宝公益、新浪微公益等多个平台在内的公益平台矩阵,吸引了广大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参与。支付宝公益“行走捐”累计带动3486万人次参与,腾讯公益“一起捐”吸引200余家企业定向捐赠,在抖音“爱心好物”计划中每笔枸杞产品消费会自动捐赠0.5元。这些多元化的捐资渠道,让“全民公益”成为现实。
政府在项目中注重引导和政策支持。一些省市将项目纳入当地发展规划,例如,宁夏林草局将项目纳入“生态移民后续产业扶持计划”,提供每亩120元种植补贴;中宁县政府配套建设枸杞深加工产业园,为合作社提供税收减免与冷链物流支持。政府参与让项目更好地融入当地发展大局,提供了“政策 市场”双保障。
农户是项目直接受益者。在项目带动下,传统种植户逐步转型为技术种植户,通过“理论培训 田间实操”,农户掌握了标准化种植技术,500余名农户考取“枸杞种植师”证书,200余人通过电商培训成为“新农人主播”。
合作社作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在项目中发挥着组织协调作用。宁夏中宁县隆原裕民枸杞专业合作社统一对接企业订单,实现溢价20%收购。合作社的发展,形成了“分散种植 集中管理 统一销售”闭环,提高了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在“五位一体”生态扶贫公益模式下,各方贡献各自的专业知识和资源,在项目中找到了共同的价值和目标。这种多方共赢模式,为生态扶贫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不断结出甜蜜硕果。
产业升级的链条持续延伸。在宁夏,中宁县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龙头企业开发出枸杞籽油、芽茶等十大类100余种产品;在甘肃通渭,1.66万户贫困家庭通过栽植大果沙棘脱离贫困;在云南,古茶树得到有效管理和复壮保护,农户通过兴办民宿、发展生态旅游,吃上“生态饭”。
汇聚力量 打造开放平台
放眼全国“幸福家园”项目地,动人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2014年以来,每个月的某一天,捐赠人赵军都会如期出现在中国绿化基金会办公室。每次,他都会拿出200元善款交给工作人员。
“树不一定要亲手种,也不一定种在家乡,但一定要种在需要的地方,一定是种在我们共同生长的土地上。”这些年,他看到家乡的河流重回清���、绿植愈发繁茂,这份朴实的绿色信念越来越坚定。
赵军的行动是千万社会力量托举“幸福家园”的生动缩影。18年来,中国绿化基金会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超过9000万爱心人士支持参与“幸福家园”项目。
涓涓细流汇成爱的海洋,打造“幸福家园”的善意从各界汇聚。
自2021年起,宝矿力水特积极倡导绿色生产,发动部门员工、客户和消费者踊跃参与纸箱和空瓶回收活动,创造再生价值,每年利用回收所得支持“幸福家园”项目。截至2023年,累计回收约20万个纸箱、2.6万个空瓶,共计捐种桃树1524株。
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当天,中国绿化基金会与度小满达成合作,共同推进“幸福家园”项目,在宁夏中宁县捐种3万株枸杞苗,打造“度小满公益林”,助力当地生态保护和增绿致富,实现“生态保护 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从2007年甘肃通渭种下第一株沙棘,到如今多省联动编制绿色网络;从何成兰夫妇的返乡路,到马更回实现创业梦……这条走了18年的生态扶贫路,仍在中华大地尽情延伸。
“项目扶持的地区起初都非常贫困,‘幸福家园’四个字饱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丰富内涵,这是项目本身对幸福最根本的理解。”“幸福家园”项目负责人解释。
在中国绿化基金会成立40年之际,“幸福家园”项目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为更多社会人士搭建平台,共同建设“幸福家园”。(果叮咚 黄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