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一周要闻(12.07-12.13)
1.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入全面提速新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把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物种栖息地保护起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今年以来,我国积极推动自然保护地建设,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详细内容,点击阅读
相关阅读:科研创新赋能国家公园高质量建设发展——国家公园科研机构专家学者访谈
与象为邻 共享绿色
2.新闻联播:我国已成为全球增绿贡献最大的国家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正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作为全球增绿贡献最大的国家,中国持续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力量。
为分享“三北”工程为代表的中国荒漠化防治成效与经验,中国政府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期间设立“中国馆”,讲述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久久为功的治沙故事,得到了国际人士的关注和赞赏。
详细内容,点击阅读
3.2025年度全国林草种苗供需分析报告发布
为保障“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林草种苗供应,引导广大林草种苗生产经营者合理安排生产,国家林草局林场种苗司会同草原司,组织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草局草原研究中心编制了《2025年度全国苗木供需分析报告》《2025年度全国草种供需分析报告》,近日正式发布。
详细内容,点击阅读
4.中阿中心召开第一次指导委员会会议暨中阿合作研讨会
日前,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召开期间,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举办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第一次指导委员会会议暨中阿合作研讨会。
详细内容,点击阅读
5.中国荒漠化防治国际合作成果亮相COP16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中国馆9日举办主题为“绿色技术、绿色未来”的边会,分享中国荒漠化防治国际合作的成功经验。
此次边会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生地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共同主办。边会发布了新疆生地所与泛非“绿色长城”组织合作在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建设的“中非绿色技术公园”成果视频,新疆生地所与泛非“绿色长城”组织秘书处续签了谅解备忘录。会上还介绍了中国与非洲、中亚等地区的其他荒漠化防治成果。
详细内容,点击阅读
相关阅读:特写|“强烈建议大家都来中国馆看看”——《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中国馆参观记
6.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卢琦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12月10日,记者从国家林草局获悉,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荣获全球生态环保领域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科学与创新”类别的中国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高度赞扬了卢琦对全球荒漠化防治作出的贡献。她指出,卢琦用实践证明,通过将科学与政策相结合,人类可以解决土地退化问题,帮助社区适应气候变化,为数百万人构建更美好的未来。
详细内容,点击阅读
7.全国首张“草票”在内蒙古发行
12月6日,全国首张“草票”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茂旗发行。“草票”的发行,实现了草原碳汇的可度量、可交易、可变现,为探索基本草原保护、实现牧民增收、推进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建立草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详细内容,点击阅读
相关阅读:“草票”概念及相关机制解读
8.黄河生态文明绿皮书和国家公园绿皮书发布
12月5日,北京林业大学发布《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2024)》和《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发展报告(2024)》两本绿皮书。
“黄河生态文明绿皮书”由1个总报告、4个专题报告和9个区域报告组成,聚焦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主题,从整体视角、产业视角、区域视角3个维度,对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旨在全面评价分析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生态发展状况,为黄河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进程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详细内容,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