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峡资讯
森林养生日月峡
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取得突出成果
日月峡资讯专业号 | 2025-8-1

今年是我国启动国家公园体制改革10周年。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杆样板和重要成果,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实现从试点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推进的历史性转变。

首批五个国家公园建设成效明显

2015年,我国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领导人峰会上宣布,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国家林草局会同有关省区和部门,切实担当起建设国家公园的重大政治责任,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推动国家公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三江源国家公园将长江正源格拉丹东和当曲区域、黄河源约古宗列区域纳入国家公园范围,整体保护了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生态系统。推行生态管护员一户一岗,聘用原有居民2.3万人参与管护巡护。与试点前2015年相比,源头再现“千湖美景”,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等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增长,建园后草地植被盖度提高8.6%。原有居民年均增收1.5万-2.1万元,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大熊猫国家公园整合四川、陕西、甘肃三省73个自然保护地,实现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栖息地连通,建设6条生态廊道,解决了局部“保护真空”和栖息交流问题。我国野生大熊猫总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1100只,恢复到约1900只。整合组建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国家林草局大熊猫重点实验室,成立大熊猫保护国家创新联盟,投入1.1亿元设立大熊猫保护研究基金。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畅通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建成现代化智能化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对东北虎、东北豹的全天候、全区域动态监测、精准定位、人虎冲突预警和高效管理,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分别从试点之初的27只、42只增长到70只、80只左右。 吉林长白山区域30年来首次发现东北虎踪迹,标志着野生东北虎栖息地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向外扩展了200多公里,初步恢复众山皆有虎的景象。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通过人工促进修复受损天然林,雨林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由设立之初的5群35只增长到7群42只,是全球20种长臂猿中唯一持续增长的种群。探索园区内外土地等值置换,生态搬迁群众年收入是搬迁前的近4倍。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黎族特色文化优势,做好黎族文化、热带雨林、茶旅融合三篇文章。

武夷山国家公园将江西省武夷山区域纳入保护范围,福建、江西两省一体化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新发现雨神角蟾等多个新物种,黄腹角雉数量保持在1000只左右。建设生态茶园,提高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园区内每亩林地补偿金额比园区外高9—13.5元。

此外,国家林草局还批复实施了各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监测体系建设方案,指导支持各国家公园在野生动物危害防控体系建设和致害保险补偿、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了富有特色的创新探索。

旗舰物种保护进展顺利

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都是我国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分布着大熊猫、藏羚羊、东北虎、东北豹、黄腹角雉等多种濒危野生动物。它们不仅是国家公园的重要保护对象,也是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物种。

5个国家公园设立以来,国家林草局及相关林草部门、各国家公园管理机构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强化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

一是制定保护规划,实施保护工程。落实《“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建设方案(2023—2030年)》,通过实施野生动物保护重大项目,推动以旗舰动物为代表的濒危野生动物高水平保护。

二是加强就地保护,划定重要栖息地。印发《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将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的17处地点划定为《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的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强化对栖息地的依法保护管理。

三是加强调查监测,摸清种群数量。编制印发了《重点野生动物监测技术指南》,在国家公园中布设监测样地、样线,开展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期监测,获取野生动物动态变化情况,科学制定保护计划。

四是改善栖息环境,促进种群连通。通过对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进行生境改造,修复破损生态系统、改善或重建迁徙通道、扩大适宜栖息地范围等手段,为野生动物营造更好生活环境条件,促进种群基因交流。

五是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支撑能力。印发了《旗舰动物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建设布局方案》,设立大熊猫、虎豹、长臂猿、羚羊类、雉类等旗舰动物国家保护研究中心,以强化科学研究、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野化放归、科普宣传、国际交流为着力点,努力破解科研难题和保护瓶颈,为抢救性保护旗舰动物、支撑国家公园建设管理当好军师、做好参谋。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作出系统部署,国家林草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

一是初步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按照自然属性、生态价值和管理目标,对自然保护地进行调整和归类,制定《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标准,明确划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的原则、条件,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二是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科学撤并整合自然保护地、调整自然保护地范围和分区,着力解决边界不清、重叠设置、保护空缺、保护与发展矛盾冲突等问题,建立起统一的数据图库。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地类型和功能定位更加准确,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与我国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禀赋、人口分布规律等现实国情更加契合,有利于更好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三是加快完善自然保护地法治体系。国家公园法(草案)已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修订草案上报国务院,列入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印发《国家级自然公园管理办法》,规范自然公园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支持地方积极通过建立执法队伍、委托执法、协作执法等方式推进常态化执法,及时发现、处理违法违规问题。

四是全面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国家公园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和自然保护地监管平台,利用高新技术定期开展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实现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全覆盖。截至目前,共开展了近60批次遥感监测,组织地方及时核查整改。相关部门联合开展“绿盾”“碧海”专项行动,部署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重大战略区域自然保护地违法违规问题排查整治,守牢生态保护底线。

五是深度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新增梵净山、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等3项世界自然遗产和安徽九华山等10个世界地质公园,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分别达19项、49处,数量居世界首位。另有34处自然保护地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打造《秘境之眼》等一批精品节目,受众超百亿人次。

总体来看,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已进入系统集成、全面推进的新阶段。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国家林草局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系统治理、促进民生改善、强化宣传教育,加快构建自然保护地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讲好自然保护故事。(果叮咚)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