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峡资讯
森林养生日月峡
海南:精心呵护青山绿水、碧海蓝天这个最大本钱
日月峡资讯专业号 | 2020-2-21

蓝天碧水的海南,拥有我国连片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热带雨林,贡献了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1/4的广阔海域,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从高空俯瞰,海南岛犹如嵌入浩瀚汪洋中的一块翡翠,在蓝与绿的交融互动中熠熠生辉。

“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谋划和推进改革开放,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的优势,真抓实干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对海南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海南干部群众奋力投身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谱写美丽中国的海南篇章。近年来,海南大气、水体和近海海域等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指数、公众满意程度、绿色发展指数在全国名列前茅;旅游业、互联网产业、医疗健康产业等12个重点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七成左右。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海南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产恢复,决心把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全省各部门各市县找漏洞、补短板,努力把每项工作每个环节抓实抓细,坚决落实好“防输入、防扩散、防输出”和“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求,毫不懈怠地继续与疫情作斗争,奋力夺取抗击疫情战役的全面胜利。为了应对疫情的冲击,及时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帮助企业复工复产的措施,力保条件允许的企业第一时间开工生产;鼓励企业发展网络消费,扩大健康类消费,千方百计稳定居民消费;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在推动2019年12个先导性项目落地见效的同时,进一步研究谋划2020年先导性项目,继续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增强信心、树立形象、形成示范,努力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海南人民正全力奋战、攻坚克难,在抓好疫情防控中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努力把自己的独特优势转化为发展的强大动力。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大的本钱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破坏了就很难恢复。

——习近平

海南生态之美自古就为文人雅士所称道。苏东坡的“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丘浚的“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杨维桢的“绿衣歌舞不动尘,海仙骑鱼波袅袅”,无不描绘出海南宛如仙境的美丽景象。从资源禀赋来看,海南堪称大自然的“宠儿”:长夏无冬、温暖湿润的气候,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滩潭相间的江河湖海,绵延1944公里的海岸线……海南得天独厚的热带岛屿资源环境,不但全国独有,在国际上也十分稀缺。

红树林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红树林消浪带是构筑海岸防护林体系的首选防线。图为位于海口市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红树林。 海南省委宣传部供图 李幸璜/摄

同时,海岛生态系统存在内在不稳定性,对外界干扰比较敏感,一旦受损就难以复原。海南在推动经济建设中,环境承载力也面临严峻考验。尤其是2017年12月,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向海南省委、省政府反馈督察意见,给海南生态环境保护敲响了警钟。这表明,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管取得积极进展,但与党中央要求相比,与生态省、国际旅游岛定位和人民群众期盼相比,仍有差距。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204万亩的葱郁森林、200万平方公里的浩瀚海洋、富含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这些是海南最宝贵的财富。保护大自然赐予海南的这个生态大宝库,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对于海南来讲,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发展的核心优势,其他的优势和特点,都是从中拓展而来的;青山绿水、碧海蓝天也是发展的最大本钱,失去这一本钱就可能失去所有。精心呵护这个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是党中央交给海南干部群众的政治责任。

2018年,中央赋予了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使命和着力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三区一中心”)的新战略定位。2019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提出:通过试验区建设,确保海南省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差,人民群众对优良生态环境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到2035年,海南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成为展示美丽中国建设的靓丽名片。

面对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海南必须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建设发展的首要前提,补足生态保护欠账,努力建设生态环境世界领先的自由贸易港,让生态环境优势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

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个表率,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习近平

碧海蓝天皆风景,山海相依绿意浓。天鹅绒般的墨蓝中散落着宛若珍珠的岛屿、海礁,五指山、鹦哥岭、霸王岭林木苍翠、白云缭绕……浩瀚南海与热带雨林形成了动人的蓝绿互补景象。山海互动,蓝绿相连,是海南的生态特色。

尽管热带岛屿的特殊性使得海南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但沙漠、荒地,甚至污染都曾一度制约海南的发展。以天然林为例,1958年后,海南相继建立16个森工采伐企业,到1979年,天然林面积从1800万亩锐减至570万亩,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生态平衡失调。增绿,能涵养好海南绿“肺”;护蓝,可守护海南最诱人的风景。“增绿”、“护蓝”是海南人民必须扛起的责任担当。

海南岛西部的昌江棋子湾畔,生长着几十公里长的木麻黄防风林。炎炎酷暑,海风轻抚这片苍翠,蓝与绿交织间透出丝丝清凉。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白茫茫的滨海沙漠,风沙肆虐时,周边百姓不堪其苦。“沙漠不见绿,我不甘心”,村民陶凤交这句朴实的话一直流传了下来。陶凤交是当地有名的“巾帼英雄”,正是她带领的“植树娘子军”为棋子湾的沙漠披上了绿装。自1992年开始,她们肩扛手挑、脚踏烫沙,吃尽苦头,亲手种下338万株、1.88万亩的木麻黄树。这道“绿色长城”仅是海南“增绿”的一个缩影。自2011年以来,海南持续开展“绿化宝岛大行动”,森林覆盖率从60.2%提高至62.1%,全省累计完成造林绿化近200万亩,各市县城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道路绿化达标率达到95%以上。

“护蓝”亦在进行时。濒临北部湾的儋州峨蔓镇上下浦村潟湖生态修复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红树林补种面积达40多亩。此前,这里建有大面积非法养殖场,造成附近水域污染严重、生态退化。如今,通过退渔还海、垃圾清理、步道修缮、湿地修复、红树种植,这片占地约71公顷的潟湖正逐渐恢复其水清岸绿、白鹭翩飞的原貌。2015年以来,海南对全岛1944公里海岸线进行专项整治,清理整治海水养殖污染、建设项目陆源污染,收回岸线土地8765亩。2016年,出台《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实施细则》,实行海岸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一系列长效机制,为全岛海岸线上了一道“紧箍咒”。针对海岸带、潟湖、湿地等问题突出区域及红树林、珊瑚礁等重要生态保护区,海南认真开展生态修复。

珊瑚礁生态系统也被称为水下“热带雨林”, 具有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渔业资源、吸引旅游观光等重要功能。图为“海底护林员”正用手清理随着海流漂来的各种海底垃圾,以防垃圾长期沉淀,影响珊瑚生长。 海南省委宣传部供图 张杰/摄

特别是,为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海南加大整治力度,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2017年,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狠批海南一些市县房地产行业对当地生态的破坏,“房地产企业指到哪儿,政府规划跟到哪儿,鼓了钱袋,毁了生态”。痛定思痛,海南加快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化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重点开展违法用地、违法建筑治理;推进“绿盾”专项行动,整理建立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整改销号台账清单问题320个,截至2019年9月12日,已完成整改261个。2019年4月,海南省委、省政府通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移交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问责情况,对17个责任单位、135名责任人员严肃问责,其中厅级干部30人,处级干部56人,科级干部49人。问责力度之大、公布案例之细,无不彰显海南守护最大本钱的态度和决心。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构筑法治屏障。近年来,海南先后出台了《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规定》《海南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规定》等众多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规,涉及环保、污染防治、重要领域环境治理等多个方面,初步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以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同时,海南绝不让法规制度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据统计,2019年,海南共下达环境行政处罚决定695件,处罚金额约1.39亿元,处罚金额连续三年破亿。

实践证明,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与体制机制有关。当前,海南正稳步推进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环境保护督察等改革事项。推动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强化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岛长制、湾长制、林长制;率先推进排污许可改革试点;推进北部湾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与广东、广西生态环境部门制定实施北部湾监测信息和污染源信息共享等方案……“增绿”、“护蓝”���合力明显增强,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提升。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习近平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蒂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加快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发展理念的一场深刻变革。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是实现发展和保护并举的根本之策。海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不断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近年来,海南加强海岸带综合保护和开发,“点、线、面”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形成“山海互动,蓝绿互补”旅游圈。图为2019年10月4日,游客在分界洲岛旅游区体验水上游乐项目。 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摄

2018年起,海南实施新的市县发展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在取消全省19个市县中12个市县的GDP、固定资产投资考核的同时,把生态环境保护列为负面扣分和一票否决事项。

“任何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即使税收再多也坚决不上”,“以最好的资源吸引最好的投资、最好的资源让广大人民共享”,“加快形成绿色产业体系”,“永久停止中部生态核心区开发新建外销房地产项目”,“探索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海南坚持发展与保护并举,以一条条硬措施回应群众关切,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经济,用发展经济的成果反哺生态保护。一方面,海南加强海岸带综合保护和开发,在东部形成以观光、度假为主的旅游海岸,在西部集约发展海洋经济;另一方面,依托独特的山地资源、滨海资源,以陵水、保亭、乐东等为代表的琼南7市县将生态保护与生态观光有机结合,“点、线、面”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形成“山海互动,蓝绿互补”旅游圈,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海南特色路径。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这句话在澄迈县的海南生态软件园得到了生动诠释,这里的绿色产业体系正在健全打造。不同于国内大部分高楼林立的产业园区,该园区以一湾碧水、草木丰茂的花园式办公环境,吸引了来自国内外4800多家人工智能、互联网、软件开发、游戏等领域的低碳企业,以其独有的“生态智慧”激活海南百亿绿色产值。2019年,该园区全年税收25.62亿元,同比增长26.38%。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南抓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机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12个重点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发展;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聚焦培育绿色生态产业新引擎,加快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积极推动生态农业产品增值和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淘汰小火电等落后产能;建立跨区域、跨市县投资机制,推动城镇间生产分工、产业整合、园区共建。目前,符合绿色低碳环保要求的12个重点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以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绿色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2019年,海南接待游客总人数同比增长9.0%,入境游客增长13.6%,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1.3%。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压力,海南从政策支持、优化服务等方面积极采取措施。2月5日,《海南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八条措施》印发,从稳定企业用工、降低运营成本、减轻税费负担、强化金融支持等方面出台具体扶持措施,重点支持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的中小企业,坚定企业发展信心。2月9日,《海南省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帮助企业复工复产七条措施》出台,在加强疫情防控和安全的前提下,帮助企业复工复产,确保重点项目按节点完工。针对疫情防控给旅游业带来的影响,海南从实施援企稳岗等六方面出台具体措施,努力促进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习近平

2017年9月,海南省委七届二次全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决定》,推动全省转变发展理念、转换发展动力、转型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让百姓共享生态福祉,才能形成治标更治本的系统治理思维,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

丰沛的降水,给琼岛大地留下3526条纵横交错的河流,其中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97条,这些河流正是海南岛的“生命之源”。万泉河,被誉为海南的“母亲河”,发源于五指山,从琼海汇入南海。过去,一个晚上几公里长的河段便有十几个非法采砂团伙同时作业,对河岸植被造成毁灭性影响,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堆积河岸,“母亲河”变得脏、乱、臭。2015年,海南启动城镇内河(湖)水污染治理三年行动,拉开水环境综合整治序幕。如今,琼海市嘉积镇温泉村60多岁村民何君浓儿时记忆中“清又清”的万泉河水又回来了——登上村外的白石岭,眺望四方,天蓝、水清,蜿蜒的万泉河如同一条润泽的翡翠项链,装点着嘉积小镇。“景色美,环境好,生活在这儿很幸福。”何君浓老人笑着说。目前,海南城镇内河(湖)89个重点治理水体达标率78.5%,住建部、生态环境部重点监控的29个城镇内河湖黑臭水体已全部消除黑臭现象。

三沙市是我国最南端的年轻城市,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补给保障、交通运输、应急救援等方面的能力逐步加强,将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的美丽驿站。图为一条船驶入晋卿岛的航道。 新华社记者 郭程/摄

为了治理城市病,2018年至2020年,海南在全省开展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逐步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海南以农村垃圾收集、污水治理为主攻方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到2020年村庄垃圾收集点将覆盖100%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100%自然村……随着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每一位游客和居民,将更加充分享受到海南的阳光沙滩、椰风海韵、蓝天白云。

一半森林一半城,一山绿景一山金。2016年以来,海南实施“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工程,将文明生态村建设与“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工程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民宿、共享农庄、农家乐、采摘游等农旅融合业态,从绿水青山中释放生态红利,实现绿富同兴,为最广大农民民生改善奠定经济基础。

农村新建住房高度不超过椰子树、全省范围大力推广环保可降解包装物,生态文明教育融入社区规范、村规民约、景区守则……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逐渐融入海南人民的生活,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深入人心。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自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持久动力源。海南通过全社会有组织的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努力在全省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生态文明建设合力,逐步建立全民共建生态文明的行动体系。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海南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建立“五级书记齐抓防控”指挥体系,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畅通农产品运销渠道,保障“菜篮子”、“米袋子”供足价稳。同时,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做好人居环境整治。

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

海南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

——习近平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新时代、新使命,海南在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基础上,加快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争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对标国际生态环境质量标杆地区,努力打造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样板区。与国际生态一流地区的生态环境相比,海南仍有一定差距。以PM2.5为例,2019年海南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7.3%,PM2.5浓度值从2018年的17微克/立方米下降到16微克/立方米。而全球空气最优的美国怀俄明州的辛克莱,PM2.5年均浓度仅为1.6微克/立方米。对标世界领先水平,海南干部群众认识到:海南生态环境质量良好,不能等同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做得好;要想在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两个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必须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下功夫。针对跨区污染、海水养殖、槟榔熏烤污染等突出问题,在大气、水、土壤、海洋等环境质量及能源、水资源、土地使用效率等方面,海南要尽快健全生态环境资源监管体系,着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着力构建起以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定位相适应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海南持续巩固保持优良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向国际生态环境质量标杆地区看齐提供制度保障。

深化省域“多规合一”改革,努力建设陆海统筹保护发展实践区。一块地既是林地,又是耕地,还是建设用地,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前,海南相关部门做规划各自为政,互不通信息,导致不同规划相互打架,并影响行政审批效率。2015年,海南在全国率先启动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把全省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协调解决重叠图斑72.1万块共计面积1587平方公里,将海南省陆域面积的33.5%、近岸海域面积的35.1%划在生态保护红线内。2019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海南将规划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确定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12个先导性项目之一,成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设立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在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上完善规划、加强科研、加大投入,为野生动植物创造良好栖息环境。同时,不断探索现代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监管体制,以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确保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

海南坡鹿是特产于海南岛的热带珍稀鹿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年来,海南以坡鹿生境改造、人工驯化繁育等多种方式来对坡鹿进行保护,海南坡鹿由20世纪的濒临灭绝,到现在数量逐渐增多、种群逐渐稳定,成为海南绿色生态的一张名片。图为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坡鹿群落。 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摄

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和发展能力,努力建设生态价值实现机制试验区。要实现绿水青山的价值,必须让生态产品变为“活资金”,为农民找到致富路。海南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结合农村“三权分置”创新产权模式,推动将集体土地林地资源等折算转变为企业、合作社的股权,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让农民长期分享产权收益。通过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省,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构建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重点、文体旅游和健康旅游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海南努力让“叶子变票子、水流变资金流”。通过实施商标富农工程,琼中绿橙、三亚芒果、海南文昌鸡、万宁槟榔等地理标志品牌均带动行业产值成倍增长,越来越多的农业相关企业将独特生态价值转变为知识产权,为农产品增值。

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努力建设清洁能源优先发展示范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海南不断加强制度创新,倡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2019年2月,海南出台《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底前,全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列入禁止名录的塑料制品。2019年3月,海南印发实施《海南省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明确到2030年,全岛私人领域新增和更换新能源汽车占比100%,全省全面禁售“燃油车”。同时,海南以“电源清洁化、电网智能化”为目标,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提高办电效率和服务质量,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抄表到户,降低居民用电价格。全面禁止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发展,推动现有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型转变,从根上加快推进绿色产业发展。海南正不断夯实清洁能源优先发展示范区建设基础,做到绿色发展让人民放心,绿色生活让老百姓舒心,让生态文明意识真正落户安家,以“心中有绿”推动“大地增绿”。

风从海上来,潮起海之南。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终将被战胜,一手抓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一手抓海南改革发展不停步,就一定能使海南乘着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浩荡东风,谱写出更加美丽的新篇章。(求是杂志社、海南省委宣传部联合调研组)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